(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21年4月刊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全面开放 。
三、新要素比较优势再造新机遇 珠江西岸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不仅来自于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备,更重要的来自于新时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要素比较优势。从消费水平看,深圳市人均消费支出中用于居住的支出为12609元,珠海9347元,中山和江门分别只有5111元和4384元……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居住成本,相对轻松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以及良好的文化、教育、医疗条件,使得珠江西岸城市高级要素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并形成持续吸引要素和产业流入的巨大势能差。
…… 上述评论虽然有些片面,但是也不会是全无道理。除了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唐家湾半岛还是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宜居、宜游的风水宝地。如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路线,过去四十年大湾区的产业传播首先从香港到深圳,然后到东莞、广州、佛山,最后才到珠江西岸的中山、珠海。如今中国哪个城市的产业规划中没有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难道不管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和产业基础,各地都要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规划中拷贝这些内容吗?盲目的同质竞争和投入,又要消耗掉多少财政资源,造成多少资源浪费?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珠海,还是中山、江门,珠江西岸城市不仅在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的完备程度上均不及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或北岸的广州、佛山,在前述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方面,与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成都等地相比,也已经失去先机。关于珠江西岸城市之前为何被年轻人抛弃、错过历史机遇,网上被吐槽最多的恐怕是珠海,如: 珠海有那么多大学,但是为什么留不下大学生? 珠海公务员工资收入堪比上海、深圳,而企业员工工资却只相当于内地水平。
图2 珠江口两岸交通图 在市内建设方面,珠江西岸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海市的横琴荒岛变成了新区,原来的滩涂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开发区和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被河流和山脉分割的城市也由一座座大桥和隧道连成一体。从教育资源看,深圳201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9万人,而珠海为3.8万人。对广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公司和发债企业,只有未雨绸缪,尽早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合规的公司现代治理体系,方能从容应对,赢得先机。
欧盟提出2022年将开始实施碳关税,而去年欧盟企业已经开始在进口产品时加入了碳税进行成本核算,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已经失去几百亿欧元订单。在与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布局与协同中不断优化绿色供应链。ESG投资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是国际资本市场新趋势。企业绿色转型不仅需要在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绿色底层资产的打磨上下功夫,更需要增强绿色在资源配置中的敏感度和引导力。
其三,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和机制。香港联交所2020年《ESG指引》确立了不披露就解释的原则。
绿色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绿色理念、绿色标准和绿色评价之中。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大创新是确立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基本原则,体现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力度:企业经营发展明确违反绿色原则、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后果的合同无效。同时,环境违法企业如果被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由于以前我国绿色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健全,于是一些企业在融资、上市中屡屡采取漂绿洗绿的造假行为。
绿色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针对大气、水、土壤等问题,形成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可借鉴这些国际公司的先进做法,在企业供应链政策设计中,设定供应商碳减排目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和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被动转型不如主动转型。
2020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其一,企业内部绿色管理制度体系。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责任压实到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有力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相关技术的深刻变革。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排污权交易、碳市场、碳金融、绿色金融和生态信用体系等新型市场机制和工具,将资金配置到企业的绿色资产和绿色项目中,打造企业绿色资源配置能力。(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碳中和 。ESG机制包括信息披露、评估评级和投资指引三个核心因素。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政策契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供应链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最终形成企业供应链现代化布局和战略目标。第一,绿色供应链构建能力。
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企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除绿色金融外,我国融资租赁、保险、碳资产质押融资、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为企业实现绿色配置提供更为丰富的市场工具和基础设施。
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主要指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包装等全流程实施技术创新。企业绿色治理能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的现代化程度。
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引领者。企业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疫情后的经济发展中,新增投资中加大向绿色项目倾斜力度。
这是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转化的动力机制。这不仅是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通道之举,也将成为企业在低碳绿色发展时代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投资浪费,规避风险、驾驭市场的基本功。国际上已有100多家跨国企业宣布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其二,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绿色科技创新主要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进行创新活动。
可喜的是部分企业亡羊补牢,马上成立了零碳产品事业部。第二,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利用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及认购企业绿证,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竞争力。绿色管理创新包括制定绿色企业管理机制、绿色认证与标准体系、绿色成本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建立绿色营销机制、建立绿色网络化供应链、建立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以及友好型社会责任体系。
企业应通过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弹性。ESG投资中公司治理是提升公司现代治理体系的杀手锏。第四,公司绿色治理能力。构建绿色治理机制的着力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其三,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和机制。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责任压实到企业。
除绿色金融外,我国融资租赁、保险、碳资产质押融资、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为企业实现绿色配置提供更为丰富的市场工具和基础设施。构建绿色治理机制的着力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企业应通过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弹性。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企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